北京市属公园近五年来收集近2000万立方米雨水

2017-09-22 10:10

9月4日,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公布雨水收集利用情况,作为公园园林绿化和河湖用水的重要水源,近五年来,北京市属11家公园雨洪利用量达到近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10个昆明湖水量。


北京市属11家公园是全市重要的景区“绿肺”,共有绿化覆盖面积10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364万平方米,透水铺装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如今陶然亭、玉渊潭、紫竹院等公园,大面积的河湖提升了公园区域的防洪调蓄能力,也成为了城市调节水系的重要部分。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市属各公园新植树木7000余株、花卉1.2万平方米,完成公园绿地改造面积6万余平方米。多年来,市属公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设施建设,加大了园林生态系统维护的力度,在提高公园园林景观效果的同时,通过规划绿地缓坡,增加雨洪设施,在园路、广场采用渗水铺装、嵌草砖等透水性材料等,达到了雨水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通过精准的智能化灌溉,使用耐旱性乡土植物,建设雨养型“海绵绿地”等节约灌溉用水,实现海绵公园“汇集天上雨、汛期饮水饱”。

例如北京植物园从水系治理上,将主排水沟所在汇水面积内的雨水拦截下来,调节蓄水和枯水季节的植物灌溉用水问题。植物园在园址的自然汇水区域内,利用河滩地在原有的水库、河道、小型人工湖基础上进行蓄水工程建设,修建出多个人工湖。主要用于蓄积樱桃沟和碧云寺等沟谷汇集的雨水,目前园内水域面积约为7公顷。

今年汛期,市属公园依据山形地势修建的园林景观湖在本次降雨过程中得到湖水补充,共收集了400多万方雨水。北京植物园、香山、天坛、玉渊潭等公园修建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回灌园内绿地。




此外,市属公园增加了雨水的入渗补给量、减少绿地的灌溉用水量。近五年来,市属11家公园共升级改造绿地近113万平方米,集渗水、蓄水、滞水和净水功能于一身的“生态型透水铺装”得以广泛应用。比如在小游园或绿地中,多采用鹅卵石、碎石铺装。下雨后,经透水层集蓄下来的雨水能够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滋养绿色植物,也能够大大减少公园的绿化用水。公园绿地中道路与疏散广场“透水铺装率”已经达到100%。

同时,为使公园中的水体、建筑、植物、动物发挥更加平衡、更加自然的生态效用,在香山、北京植物园、天坛等公园建立了不同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升级喷灌设施,更新给水管线,逐年扩大集蓄雨水的灌溉面积,浅浇勤灌,达到节约水资源目的,同时也减少运行维护成本。

目前,市属公园绿地节水灌溉面积超过80%,其中智能化灌溉近81.4万平方米。


留言提交